在读成员
Lab Director
孔风 副教授
CV Download CV View Email 个人主页
孔风,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学术型硕士:基础心理学;专业型硕士:心理健康教育)。目前主要采用行为测量与脑成像技术(如fMRI、EEG、TDCS等)探讨:(1)人格与环境因素(如社会、文化、经济因素等)影响幸福感以及健康行为的心理与神经机制;(2)积极干预与积极教育的基础研究与应用实践。
Lab members
张琳婷
20级硕士研究生
张琳婷,2020年毕业于济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目前是基础心理学专业在读研究生。她主要研究感恩对个体幸福感的影响。具体而言,她采用行为实验和问卷测量,并结合纵向研究、日记法以及脑成像技术等,考察个体的感恩对幸福感的影响及其神经机制。
李文洁
20级硕士研究生
李文洁,2020年毕业于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目前是基础心理学专业在读研究生。她主要从动机的角度,考察幸福动机对个体幸福感和社会行为的影响。具体而言,她采用行为实验和问卷测量,并结合纵向研究、日记法以及脑成像技术等,考察个体的幸福动机对幸福感和社会行为的影响及其神经机制。
朱宁哲
21级硕士研究生
朱宁哲,2021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电子商务专业,目前是基础心理学专业在读研究生。他主要关注感恩对个体社会行为的影响及其机制。具体而言,他采用问卷测量,并结合纵向研究、日记法、元分析、行为与神经干预技术等,考察感恩和早期童年经历对个体社会行为的影响及其机制。
李程程
21级硕士研究生
李程程,2021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目前是基础心理学专业在读研究生。她主要研究早期受虐经历对个体幸福感的影响及其机制。具体而言,她采用问卷测量,并结合纵向研究、日记法、行为与神经干预技术等,系统考察儿童期受虐经历对个体幸福感的影响及其机制。
叶颖
21级硕士研究生
叶颖,2021年毕业于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目前是应用心理专业在读研究生。她主要关注工作感恩对组织行为(如工作幸福感和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及其机制。具体而言,她采用问卷测量,并结合纵向研究、日记法、行为干预技术等,考察感恩对社会幸福感的影响及其机制。
王天一
21级硕士研究生
王天一,2021年毕业于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目前是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在读研究生。他主要关注青少年坚毅对心理健康的的影响及其机制。具体而言,他采用问卷测量,并结合纵向研究、日记法、行为干预技术等,考察坚毅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其机制。
张彩艳
21级硕士研究生
张彩艳,榆林学院绥德师范校区学前教育专业教师,目前是心理健康专业(非全日制)在读研究生。她主要关注幼儿教师的积极品质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的影响及其机制。具体而言,她采用问卷测量,并结合纵向研究、日记法、行为干预技术等,考察幼儿教师的积极品质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其机制。
叶敏
22级硕士研究生
叶敏,2019年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心理学专业,目前是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在读研究生。她主要研究早期受虐经历对个体心理健康,包括抑郁症状和幸福感的影响。
王日新
22级硕士研究生
王日新,2021年毕业于郑州大学心理学院心理学专业,目前是基础心理学专业在读研究生。她主要研究积极儿童经历对个体幸福感的影响。具体而言,她采用问卷测量和行为实验,并结合纵向研究、日记法、行为与神经干预技术等,系统考察儿童期积极经历对个体幸福感的影响及其机制。
王乔昇
22级硕士研究生
王乔昇,2022年毕业于江西师范大学小学教育专业,辅修心理学专业。目前是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在读研究生。他主要研究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青少年幸福感的的影响因素及其机制。具体而言,他采用问卷测量,并结合纵向研究和干预研究等,考察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于青少年幸福感的影响及其干预机制。
杨晓彤
22级硕士研究生
杨晓彤,2021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目前是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在读研究生。她主要研究早期受虐经历对青少年幸福感的影响。
苏佳合
22级硕士研究生
苏佳合,2022年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全英文教学)专业,目前是应用心理专业在读研究生。她主要研究员工感恩的影响及其机制,具体来说,主要采用问卷测量,并结合纵向研究,系统考察员工感恩对积极组织行为,如工作投入的影响及其机制。
魏仓丕
22级硕士研究生
魏仓丕,2020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目前是应用心理专硕在读研究生。他主要研究员工在工作中的优势使用对其幸福感的影响。具体是采用问卷测量,结合密集纵向研究,如日记法等方法,系统研究优势使用对员工幸福感的影响及其机制。
钟凯馨
23级硕士研究生
钟凯馨,2023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目前是基础心理学专业在读研究生。她主要研究儿童期积极经历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具体而言,她采用问卷测量和行为实验,并结合纵向研究、日记法、行为与神经干预技术等,系统研究儿童期积极经历对个体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及其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