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个人主页
EN
教师个人主页

李双双

硕士生导师
更多
基本信息
电子邮箱: 所在单位: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 性别: 职称:副教授 毕业院校:北京师范大学 学科:自然地理学
访问量: 开通时间:.. 最后更新时间:..

个人简介

 

教育经历

2013-2016年 北京师范大学 博士 自然灾害学 导师:杨赛霓教授

2010-2013年 陕西师范大学 硕士 自然地理学 导师:延军平教授

2006-2010年 陕西师范大学 本科 地理科学

研究方向

全球气候变化和生态脆弱带灾害响应

多灾种时空聚类模型构建

陕甘宁黄土高原区植被恢复监测

秦岭—淮河南北极端天气事件分析

讲授课程

世界自然地理(本科)

灾害地理学(研究生)

研究生招生

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

每年2~3名自然地理学、自然灾害学、学科地理、测绘工程

欢迎各位踏实勤奋,有志科研研究,具有地理学、灾害学、大气科学及其分支学科学习背景,熟悉MATLAB、python编程软件,能够处理遥感数据的优秀本科生报考。

欢迎热爱地理教学的同学,报考学科地理。

欢迎热爱时空分析的同学,报考测绘工程。

若对研究无兴趣、无热情,务必慎重考虑,你将学习很辛苦。

未来研究方向可选择:多灾种时空耦合机制、极端天气事件时空分析、黄土高原生态监测与恢复、知识空间再生产与创新地理学等。

未来就业方向主要为:高校深造读博士。

近年来主持或参与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13项。截至202407月,共发表学术论文108余篇,其中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论文60余篇,担任地理学报、地理科学进展、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热带地理、应用于环境生物学报、农业工程学报、Journal of Hydrology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Climate DynamicsEcological Indicators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 Biogeosciences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gital Earth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Global and Planetary Change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Agriculture, Ecosystems and EnvironmentScientific Reports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审稿人。国家自科学基金通讯评审人。

【教学科研项目】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41701592,多灾种时空耦合方法与应用研究,2018/01-2020/12,已结题,主持

[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联合基金项目, U2243231, 黄土高原水文过程对气候和下垫面变化的响应机理及趋势预测, 2023/01-2026/12,   在研参与

[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2171095,水供需平衡视角下的渭河流域粮食-社会-生态系统互馈机制与协同调控,2022/01-2025/12,在研,参与

[4]

陕西省青年基金项目, 2023-JC-QN-0321基于GEE云平台的丹江口水库水体时空变化遥感监测与影响因素分析,2023/01-2024/12,主持

[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41801333,融合多要素及其时滞效应的农业干旱综合监测方法研究,2019/01-2021/12,已结题,参与

[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41801024,秦岭优势针叶树种径向生长对气候暖干化的生理响应,2019/01-2021/12,已结题,参与

[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1771030,秦岭高海拔山地降水变化及其对水资源的影响,2018/01-2021/12,已结题,参与

[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41401599,区域多灾种损失评估的级联效应建模,2015/01-2017/12,已结题,参与

[9]

教育部项目,实践育人导向的高校地理野外综合实践一流课程建设研究,2021/01-2022/12,参与

[1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1877519,中国西部地震灾害时空对称结构精细化对接研究,2019/01-2022/12,已结题,参与

[11]

陕西省科技厅项目,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及实施路径研究,2022/01-2023/12,参与

[12]

2022 年度地方课程地方教材及教辅资源研究课题,精彩陕西:基于场景问题探究的义务教育阶段综合素质教育超学科融合教材开发构想,2022/01-2023/12,参与

[13]

陕西省教改项目,地理视角下场景式多学科综合研学旅行学程的目标体系与导引策略研究,2021/01-2022/12,参与

[14]

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24SF-YBXM-532,复合极端事件对黄河流域(陕西段)植被固碳服务影响关键技术研究,2024/01-2025/12,参与

 

【代表论文】

[1]

Li SS, Hu JL, Shang   W, Duan KQ.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 of   snow cover day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n the Loess Plateau during   2000-2019[J]. Journal of Hydrology, 2023,627:   130419. https://doi.org/10.1016/j.jhydrol.2023.130419.

[2]

Hu JL, Li SS*,   Liu FX, He JP, Asymmetric responses of summer soil moisture anomalies to the   large-scale teleconnections on the Loess Plateau between 2000 and 2020 [J]. 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2024,325: 110046.   https://doi.org/10.1016/j.agrformet.2024.110046.

[3]

李双双,胡佳岚,段克勤,.基于遥感监测的秦岭南北积雪日数时空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J].地理学报,2023,78(1):121-138.

[4]

李双双,芦佳玉,延军平,刘宪锋,孔锋,王娟.1970-2015年秦岭南北气温时空变化及其气候分界意义[J].地理学报,2018,73(1):13-24. 入选2023年中信所领跑F5000论文)

[5]

李双双,延军平,万佳.10年陕甘宁黄土高原区植被覆盖时空变化特征[J].地理学报,2012,67(7):960-970.(入选2014年中信所领跑F5000论文\首届最具影响力中国地理期刊优秀论文)

[6]

李双双,杨赛霓,刘宪锋.1960-2013年秦岭淮河南北极端降水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地理科学进展,2015,34(3):354-363.入选2020年中信所领跑F5000论文)

[7]

李双双,汪成博,延军平,刘宪锋.面向事件过程的秦岭南北极端降水时空变化特征[J].地理学报,2020,75(5):989-1007.

[8]

李双双,延军平,武亚群,汪成博.秦岭淮河南北供暖格局变化及其影响因素[J].地理学报,2019,74(9):1866-1877.

[9]

李双双,段生勇,胡佳岚,延军平. 黄土高原植被变化主导空间模态及其影响因素[J].地理学报,2024,79(7):1768-1786.

 

【第一作者】

[1]

李双双,段生勇,胡佳岚,延军平.黄土高原植被变化主导空间模态及其影响因素[J].地理学报,2024,79(7): 1768-1786.

[2]

李双双,胡佳岚,段生勇.面向昼夜过程的黄土高原夏季降水时空变化特征[J].地理科学进展,2024.(录用)

[3]

Li SS, Hu JL, Shang   W, Duan KQ.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 of   snow cover day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n the Loess Plateau during   2000-2019[J]. Journal of Hydrology, 2023,627:   130419. https://doi.org/10.1016/j.jhydrol.2023.130419.

[4]

李双双,胡佳岚,段克勤,.基于遥感监测的秦岭南北积雪日数时空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J].地理学报,2023,78(1):121-138.

[5]

李双双,芦佳玉,延军平,刘宪锋,孔锋,王娟.1970-2015年秦岭南北气温时空变化及其气候分界意义[J].地理学报,2018,73(1):13-24. 入选2023年中信所领跑F5000论文)

[6]

李双双,延军平,万佳.10年陕甘宁黄土高原区植被覆盖时空变化特征[J].地理学报,2012,67(7):960-970.(入选2014年中信所领跑F5000论文\首届最具影响力中国地理期刊优秀论文)

[7]

李双双,杨赛霓,刘宪锋.1960-2013年秦岭淮河南北极端降水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地理科学进展,2015,34(3):354-363.入选2020年中信所领跑F5000论文)

[8]

李双双,段克勤,王婷,何锦屏,延军平.1970—2018年秦岭南北冷季降雪量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J].地理科学,2022,42(1):163-173.

[9]

李双双,汪成博,延军平,刘宪锋.面向事件过程的秦岭南北极端降水时空变化特征[J].地理学报,2020,75(5):989-1007.

[10]

李双双,延军平,武亚群,汪成博.秦岭淮河南北供暖格局变化及其影响因素[J].地理学报,2019,74(9):1866-1877.

[11]

李双双,孔锋,韩鹭,延军平,汪成博,武亚群.陕北黄土高原区极端降水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地理研究,2020,39(1):140-151.

[12]

李双双,延军平,孔锋,高文兰,王娟,赵怡.极点模态对称分解下西安高温天气的趋势特征[J].地理研究,2018,37(1):209-219.

[13]

李双双,杨赛霓,刘宪锋.面向非过程的多灾种时空网络建模以京津冀地区干旱热浪耦合为例[J].地理研究,2017,36(8):1415-1427.

[14]

李双双,杨赛霓,刘宪锋,刘焱序.2008年中国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网络建模及演化机制研究[J].地理研究,2015,34(10):1887-1896.

[15]

李双双,张玉凤,汪成博,王婷,延军平.气候变化和生态建设对秦岭淮河南北植被动态的影响[J].地理科学进展,2021,40(6):1026-1036.

[16]

李双双,张玉凤,张立伟,王婷,延军平.2000—2019年秦岭南北实际蒸散发时空变化特征[J].地理科学进展,2021,40(11):1900-1910.

[17]

李双双,延军平,杨赛霓,胡书山,赵怡.1960-2016年秦岭淮河地区热浪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地理科学进展,2018,37(4):504-514.

[18]

李双双,延军平.中国当代地理教授、研究员地域分异[J].地理科学进展,2011,30(10):1298-1304.

[19]

李双双,杨赛霓,刘焱序,张东海,刘宪锋.1960~2013年京津冀地区干旱-暴雨-热浪灾害时空聚类特征[J].地理科学,2016,36(1):149-156.

[20]

李双双,杨赛霓.1960~2014年北京极端气温事件变化特征[J]地理科学,2016,35(12):1640-1647.

[21]

李双双,延军平,万佳.全球气候变化下秦岭南北气温变化特征[J].地理科学,2012,32(7):853-858.

[22]

李双双,杨赛霓,刘宪锋.1960-2013年北京旱涝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15,30(6):951-962.

[23]

李双双,杨赛霓,刘宪锋,刘焱序.1960-2014年北京户外感知温度变化特征及其敏感性分析[J].资源科学,2016,38(1):175-184.

[24]

李双双,延军平,张立伟,张涛涛.陕北沙漠化逆转区气温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陕西榆林市为例[J].资源科学,2012,34(5):919-926.

[25]

李双双,杨赛霓,刘宪锋.北非Sahel地区夏季降水异常对华北平原旱涝指示意义[J].自然灾害学报,2015,24(5):47-56.

[26]

李双双,延军平,刘栎杉,万佳,安华.印度尼西亚Ms≥7.8强震时空对称特征及其趋势判断[J].自然灾害学报,2013,22(1):190-197.

[27]

李双双,杨赛霓,张东海,刘宪锋.54年京津冀地区热浪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J].应用气象学报,2015,26(5):545-554.

[28]

李双双,杨赛霓,刘宪锋.西南地区水稻水分亏缺率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生态学报,2016,36(18):5798-5808.

[29]

李双双,延军平,杨蓉,胡娜娜.气候变暖背景下1961—2010年宁夏旱涝灾害空间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J].中国沙漠,2013,33(5):1552-1559.

[30]

李双双,延军平.西太平洋俯冲带北部地区Ms≥8强震时空对称特征[J].地球物理学进展,2012,27(3):960-966.

[31]

李双双,延军平.西部社会,经济与生态互动发展效果的综合评价[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25(7):12-17.

[32]

Li SS, Yang SN, Liu   XF, Liu YX, Shi MM. NDVI-based analysis on the influence of climate change   and human activities on vegetation restoration in the Shaanxi-Gansu-Ningxia   region, central China[J]. Remote Sensing, 2015, 7(9): 11163-11182.

[33]

李双双,刘青雯,何锦屏,尚溦.湿球温度动态阈值法在秦岭南北降雪时空规律分析的适用性研究[J].冰川冻土, 2023,45(5):1490-1500.

[34]

李双双,何锦屏,段克勤,.秦岭南北冷季降雪异常空间模态识别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地理科学进,2023,42(1):161-172.

[35]

李双双,胡佳岚,何锦屏,任涛涛,延军平.1970—2020年秦岭南北夏季昼夜复合高温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J].地理研究:2023,42(5),1410-1424.

[36]

李双双,胡佳岚,何锦屏,延军平.秦岭南北夏季昼晴夜雨雨量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J].山地学报:2023,41(3),390-410.

[37]

李双双,何锦屏,段克勤,.气候变化背景下秦岭南北强降雪与小雪时空变化特征[J].地理科学:2024,44(5):890-900.

[38]

李双双,何锦屏,延军平.1970—2020年秦岭南北降水季节性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J].地理科学:2023,1-11.(录用)

[39]

李双双,王婷.基于MF-DFA的西安昼夜复合高温事件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J].干旱区地理,2022,45(1):103-112.


【通讯作者】

[1]

Jialan Hu, Shuangshuang Li, Xianfeng   Liu, Jinping He, Asymmetric responses of summer soil moisture anomalies to   the large-scale teleconnections on the Loess Plateau between 2000 and 2020 [J]. 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2024,325: 110046.   https://doi.org/10.1016/j.agrformet.2024.110046.

[2]

胡佳岚,李双双.1970—2020年秦岭南北夏季昼晴夜雨强度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J].水土保持学报,2024,38(1):149-157.

[3]

何锦屏,李双双,段克勤,延军平.面向事件过程的长江流域极端降水时空变化特征[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22,31(6):1381-1392.

[4]

王婷,李双双,延军平,何锦屏.基于ENSO发展过程的中国夏季降水时空变化特征[J].自然资源学报,2022,37(3):803-815.

[5]

申雨晨,李双双,延军平,武亚群,汪成博.极点对称模态分解下陕西气候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J].干旱区地理,2021,44(1):36-46.

[6]

张玉凤,李双双,延军平.秦岭淮河南北干旱热浪耦合风险区识别及其影响因素[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21,30(3):758-769.

[7]

何锦屏,李双双.多灾种时空耦合网络构建:从多维网到单顶点网[J].地理研究,2021,40(8):2314-2330.

[8]

张玉凤,李双双,延军平.秦岭淮河南北城市生态安全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21,30(11):2736-2745.

[9]

Xupu Li, Shuangshuang   Li, Yufeng Zhang, OConnor Patrick J., Zhang Liwei, Yan   Junping. Landscape ecological risk assessment under multiple indicators[J].   Land,2021,10(7):739.

[10]

Shang W, Li SS, Ren XJ, Duan   KQ. Event-based extreme precipitation in Central-Eastern China: large-scale   anomalies and teleconnections[J]. Climate Dynamics, 2020, 54(3): 2347-2360.

[11]

Lingnan Zhang,   Shuangshuang Li, Yixue Hong,   Xiaomin Zeng, Xiaohong Liu. Changes in the radial growth of Picea crassifolia   and its driving factors in the mid-western Qilian Mountains, Northwest China   since 1851 C.E [J]. Dendrochronologia, 2020, 61: 125707.

[12]

武亚群,李双双,延军平,汪成博.中国高校地理研究发展与态势[J].地理学报,2020,75(2):302-317.

[13]

王晓萌,延军平,李双双,晏德莉,万佳.秦岭南北潜在蒸发与气温响应关系及其影响因素[J].干旱区地理,2020,43(6):1435-1445.

[14]

汪成博,李双双,延军平,武亚群.1970-2015年汉江流域多尺度极端降水时空变化特征[J].自然资源学报,2019,34(6):1209-1222.

[15]

高文兰,李双双,段克勤,孔锋,王娟.基于均一化资料的西安极端气温变化特征研究[J].地理科学,2018,38(3):464-473.



【教学论文】

[1]

郭世爽,李双双*,张正方.“渭河盆地地貌及演化历史试题设计[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2,(7):18-19.

[2]

张正方,李双双*郭世爽.“秦岭太白山云海-石河-林线试题设计[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2,.551(12):69-70.

[3]

索瑞雪,李双双*. 新课标背景下的地理工具:内涵、能力与教学策略[J].地理教育:2023(10):58-61.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

[4]

索瑞雪,李双双*.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地理工具模块变化研究[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3(23):17-20.

[5]

李双双户清丽延军平.世界地理课程思政育人元素挖掘与教学模式构建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3(录用).

[6]

李双双,延军平,刘新颜.国家虚拟仿真实验建设下高校世界自然地理教学改革模型的构建[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41(1):75-80.

[7]

李铂川,杨光辉,李双双,雷珍.基于地理核心素养发展机制的研学旅行课程设计与评价——以腾冲研学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2(5):74-76.

[8]

王斌,宋永永,李双双,岳大鹏.体悟两山理念,践行生态文明——“秦岭地理综合实践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J].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23,46(S1):102-106.

[9]

熊佳琦,刘迪,王丽莎,李双双*.基于技能训练内容进阶层次探疑模式的主题研学课程设计——以井冈山研学为例[J].地理教育,2023(8):71-75.

[10]

谢光梅,李双双*,索瑞雪. 基于深度学习理论的“地理工具”大概念教学策略模型[J].地理教学,2024(7) :8-12.

[11]

谢光梅,李双双*,索瑞雪. 中美初中地理课标中“地理工具”内容比较与启示[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4(16) :63-67.

 

【参与论文】

[1]

李大伟,段克勤,石培宏,李双双,尚溦,张召鹏.秦岭中部山地降水的垂直变化研究[J].地理学报,2022,77(7):1762-1774.

[2]

孟雅丽,段克勤,尚溦,李双双,邢莉,石培宏.基于CMIP6模式数据的1961—2100年青藏高原地表气温时空变化分析[J].冰川冻土,2022,44(1):24-33.

[3]

Shang W, Ren X   J, Li SS, Duan KQ. Precursors and formation   mechanisms of event-based extreme precipitation during springtime in   Central-Eastern China[J]. Journal of Climate, 2022, 35(1): 373-385.

[4]

李铂川,李双双.不同主体地理教学用图需求特征分析及建议[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1,(17):53-55.

[5]

Gao W, Duan K,   Li SS. A spatial–temporal analysis of cold   surge days in northern China during 1960–2016[J]. Natural Hazards, 2021:   108(1):147-162.

[6]

孙高鹏,刘宪锋,王小红,李双双.2001-2020年黄河流域植被覆盖变化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沙漠,2021,41(4):205-212.

[7]

Shang W, Duan   KQ, Li SS, Ren XJ,Huang B. Simulation of the   dipole pattern of summer precipitation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 by CMIP6   models[J]. 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 2021, 16(1): 014047.

[8]

张玉凤,延军平,李双双,万佳,武亚群.川滇菱块MS≥6.0地震时空对称特征及趋势判断[J].华南地震,2020,40(1):11-20.

[9]

晏德莉,李双双,延军平,汪成博,武亚群.汉江流域降水非均匀性变化特征分析[J].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2020,66(4):377-385.

[10]

Gao WL, Duan   KQ, Li SS. Spatial-temporal variations in cold   surge events in northern China during the period 1960–2016[J].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19, 29(6): 971-983.

[11]

晏德莉,延军平,李双双,汪成博,武亚群,万佳,王辉.秦岭-淮河南北高温高湿天气时空演变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9,28(9):2197-2206.

[12]

孙艺杰,刘宪锋,任志远,李双双.1960—2016年黄土高原多尺度干旱特征及影响因素[J].地理研究,2019,38(7):1820-1832.

[13]

孔锋,王一飞,方佳毅,李双双,方建,吕丽萍,史培军,郭建军.1957—2015年中国低能见度日数时空变化特征[J].干旱区研究,2017,34(6):1203-1213.

[14]

延军平,李英杰,李双双,唐宝琪,王文静.重大自然灾害时空对称性方法体系综述[J].灾害学,2017,32(1):149-154+182.

[15]

唐宝琪,延军平,李双双,刘永林.55年来华东地区旱涝时空变化特征[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6,25(3):497-505.

[16]

石蜜蜜,杨赛霓,李双双,汪伟平.社会资本视角下自然灾害管理研究进展[J].灾害学,2016,31(3):152-156.

[17]

Liu YX, Li SS, Wang YL,   Zhang T, Peng J, Li TY. Identification of multiple climatic extremes in   metropolis: a comparison of Guangzhou and Shenzhen, China[J]. Natural   Hazards, 2015, 79(2): 939-953.

[18]

Liu XF, Zhu   XF, Li SS, Liu YX, Pan YZ. Changes in growing   season vegetation and their associated driving forces in China during   2001–2012[J]. Remote Sensing, 2015, 7(11): 15517-15535.

[19]

Liu YX, Liu   XF, Hu YN, Li SS, Peng J, Wang   YL. Analyzing nonlinear variations in terrestrial vegetation in China during   1982–2012[J].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assessment, 2015,187(11): 722.

[20]

刘宪锋,潘耀忠,朱秀芳,李双双.2000-2014年秦巴山区植被覆盖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归因[J].地理学报,2015,70(5):705-716.

[21]

刘宪锋,朱秀芳,潘耀忠,李双双,刘焱序.农业干旱监测研究进展与展望[J].地理学报,2015,70(11):1835-1848.

[22]

吴梦初,延军平,李双双,王腾.重大自然灾害时空对称性研究进展[J]内陆地震,2015,   29(3):261-267.

[23]

王米雪,延军平,李双双.基于可公度方法的香港雷暴活动趋势判断[J].热带地理,2015,35(2):228-234.

[24]

刘宪锋,朱秀芳,潘耀忠,李双双,张东海,刘焱序.53年内蒙古寒潮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地理学报,2014,69(7):1013-1024.

[25]

贺帅,杨赛霓,李双双,杜娟.自然灾害社会脆弱性研究进展[J].灾害学,2014,29(3):168-173.

[26]

王米雪,延军平,李双双.1960-2013年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旱涝时空变化特征及其趋势分析[J].资源科学,2014,36(11):2307-2315.

[27]

刘栎杉,延军平,李双双.太阳活动和大气涛动对天山南北气温波动的综合影响[J].资源科学,2014,36(3):502-511.

[28]

刘栎杉,延军平,李双双.2000-2009年青海省植被覆盖时空变化特征[J].水土保持通报,2014,34(1):263-267.

[29]

胡娜娜,延军平,李双双,李敏敏.气候暖干化背景下黄土高原旱涝时空演变特征[J].干旱区研究,2013,30(4):705-711.

[30]

张东海,任志远,冯雪铭,李双双.中国西部社会、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时空变化[J].干旱区地理,2013,36(3):   545-552.

[31]

延军平,李双双,刘新颜,万佳,刘栎杉.基于对称性的中国台湾地震趋势判断及物理基础[J],灾害学,2013,28(1):11-14+27.

[33]

胡燕宇,延军平,李双双.大东北地区暖温带北界对气候变暖的响应[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3,27(5):107-113.

[34]

宋佃星,延军平,李双双.基于土地整治的三门峡库区(华阴段)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2,33(1):50-54.

[35]

张涛涛,延军平,李双双,王腾.气候变化对晋西北地区风能资源的影响[J].干旱气象,2012, 30(2):202-206.

[36]

李大伟,段克勤,李双双.秦岭气候分界指标时空变化特征及指示意义[J].水土保持研究,2022,29(5):155-163.

[37]

任涛涛,李双双,段克勤,何锦屏.黄土高原热浪型和缺水型骤旱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干旱区地理,2023,46(3):360-370.

[38]

Meng Yali,   Duan Keqin, Shi Peihong, Shang Wei, Li Shuangshuang, Cheng Ying, Xing   Li, Chen Rong, He Jinping. Sensitive temperature changes on the Tibetan   Plateau in response to global warming[J]. Atmospheric Research, 2023, 294:   106948.

[39]

Meng Yali, Duan   Keqin, Shang Wei, Shi Peihong, Li Shuangshuang. Projected Regional   1.5° C and 2.0° C Warming Threshold-crossing Time Worldwide Using the CMIP6   Models[J].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2023,33(6): 1095-1108.

[40]

Xingli Mao, Li   Xing, Wei Shang, Shuangshuang Li, Keqin Duan. Moisture Sources of the   Precipitation Over the Pamirs Plateau in Winter and Spring[J]. Quarterly   journal of the royal meteorological society, 2023: 1-14.

[41]

张芬,李双双,陈超君等.重庆暴雨、热浪、干旱时空格局及聚类特征[J].自然灾害学报,2023,32(6):83-95.

[42]

He JP, Duan KQ,   Li SS, et al. Northward shift of Indian summer monsoon and intensifying   winter westerlies cause stronger precipitation seasonality over Pamirs and   its downstream basins in the 21st century[J].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24: 171891.

[43]

杜佳瑜,刘宪锋,孙高鹏,李双双.2003—2018年黄土高原植被光学厚度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沙漠,2024,44(3):222-230.

 

【获奖】

[1]

2021 首届全国中学地理原创试题设计大赛” 优秀指导教师

[2]

2021 第十四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二等奖

[3]

2020 自然资源学会 第二届大学生自然资源科技作品大赛,优秀指导教师

[4]

2020 首届中教启星杯地理教学制图大赛,优秀指导教师

[5]

2015 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博士)

[6]

2013 宝钢优秀研究生奖学金

[7]

2013 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硕士)

[8]

2022 第三届中教启星杯地理教学制图大赛,优秀指导教师

[9]

2022年 全国中学地理原创试题设计大赛,优秀指导教师

[10]

2021 易智瑞杯中国大学生GIS全国竞赛,遥感应用组优秀指导教师

[11]

2022 易智瑞杯中国大学生GIS全国竞赛,遥感应用组 优秀指导教师

[12]

2023年6月 第四届“中教启星杯”地理教学制图大赛优秀指导教师

[13]

2023年12月 地理原创试题设计大赛” 优秀指导教师

[14]

2024年8月 第五届“中教启星杯”地理教学制图大赛优秀指导教师

 

【指导学生】

[1]

20223 张正方 郭世爽 黄圣炜 王心语同学荣获2021全国地理研学方案设计大赛&地理研学社会调研大赛 《登顶秦岭,美在太白》自然地理组,一等奖

[2]

20223 王子豪 苟芬 罗强 陈荣华 姜有根同学 荣获2021全国地理研学方案设计大赛&地理研学社会调研大赛,《秦岭深处藏凤凰,三探古镇话沉浮——陕西柞水凤凰古镇研学旅行设计》,人文地理组,二等奖

[3]

20221 张正方 郭世爽同学荣获首届全国中学地理原创试题设计大赛,《秦岭太白山云海-石河-林线试题设计》,特等奖

[4]

20221 郭世爽 张正方 同学荣获首届全国中学地理原创试题设计大赛渭河盆地地貌及演化历史试题设计》,特等奖

[5]

202112 李铂川 荣获第十三届挑战杯陕西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大赛,一等奖

[6]

202012 李铂川 荣获首届地理教学制图大赛作品《武汉抗击疫情试题命制与讲解》,一等奖

[7]

202012 自然资源学会华丽丽杜雨恒 牛慧敏 第二届大学生自然资源科技作品大赛,二等奖

[8]

20228 迟远 贺引弟 李莎莎《你所不了解的,亚洲地形之美——亚洲地形系列图集》 第三届中教启星杯地理教学制图大赛,特等奖

[9]

20228 郭世爽 张正方 牟宁馨《基于尺度思想,图解降水格局》 第三届中教启星杯地理教学制图大赛 特等奖

[10]

20228 张秋霞 孙遥 张潇予《秦岭翠华山山崩地貌试题设计》2022年全国中学地理原创试题设计大赛 特等奖

[11]

20228 迟远 李双双 贺引弟《基于场景式的靖边龙洲丹霞地貌沉积环境及景观开发’”试题设计》2022年全国中学地理原创试题设计大赛 一等奖

[12]

202211 孙高鹏 梁娟 兰志洋《黄河流域干旱区植被时空变化及其水文效应》 2022年易智瑞杯中国大学生GIS全国竞赛 遥感应用组 一等奖

[13]

202111 孙高鹏 王小红 马慧榕《近20年黄河流域植被动态与生态环境效应》 2021年易智瑞杯中国大学生GIS全国竞赛 遥感应用组 二等奖

[14]

20236 熊广钊 陶文华 王文雅《从时空角度读懂地震》 第四届“中教启星杯”地理教学制图大赛 特等奖

[15]

20236 熊佳琦 黄箐乐 尹红力《你所不了解,西风吹拂的大陆》 第四届“中教启星杯”地理教学制图大赛 特等奖

[16]

20238 熊佳琦 刘迪 夏宇 肖楚琪 王丽莎《探究乡村振兴,赓续红色血脉——乡村振兴视角下的井冈山研学旅行课程设计》   2023年全国研学课程设计大赛 特等奖

[17]

20228 卞加阳 张艺馨《高中地理研学旅行课程设计——探索翠华山崩、共研绿色发展》 2022年全国研学课程设计大赛 一等奖

[18]

202311 杨文青 张雨阳《冰岛洪水及能源利用’”试题设计》2023年地理原创试题设计大赛 一等奖

[19]

202311 尹红力 熊广钊《灞河阶地与白鹿原乡村振兴’”试题设计》2023年地理原创试题设计大赛 一等奖

[20]

202311 索瑞雪 李双双 谢光梅 地理实践视角下《泾渭分明与江心洲成因’”试题设计》2023年地理原创试题设计大赛 二等奖

[21]

索瑞雪 2024年 陕西师范大学 优秀毕业生

[22]

胡佳岚、谢光梅 2024年 陕西师范大学 优秀研究生

[23]

陈兰茜、魏思楠、邹丽菊、李芝墨、候聪颖. 《循紫阳古道遗风、探茶缘兴乡之旅—紫阳陕甘茶马古道研学课程设计》2024年全国研学课程设计大赛一等奖

[24]

陈亚辉、宋子童、崔欣怡、陈思旋. 《秦巴觅梯体古风,凤堰探秘话振兴:凤堰梯田研学设计》2024年 第二届全国地理研学方案设计大赛&地理研学社会调查大赛   地理研学方案设计组一等奖

[25]

20248 李煜彬、何沐清、丁嘉乐《你所不了解的,古老的高原大陆》 第五届“中教启星杯”地理教学制图大赛 特等奖

[26]

20248 王湛蓝、张嘉璐、刘甄《绿途青海,守望未来——读青海故事,学生态脆弱区治理》 第五届“中教启星杯”地理教学制图大赛 特等奖

[27]

20248 仲瑶、曹洲、李如意《基于综合思维理解西安都城选址机制》 第五届“中教启星杯”地理教学制图大赛 一等奖



【指导本科毕业论文学生-41人】

[1]

14级本科毕业生:赵怡、白丹、杞朝花、马玲

[2]

15级本科毕业生:李婷、何莹、吴淑娟

[3]

16级本科毕业生:王铮、陈烁、毛喆、方颖琳、贺清雯

[4]

17级本科毕业生:王文颖、朱娟、王钰、张玲菲、唐清燕、郑佳慧、赵茜

[5]

18级本科毕业生:华丽丽、孔维香、曹淑慧、张晓霞

[6]

19级本科毕业生:郭世爽、王心语、边文晗、贺引弟、王雪、蒋珂

[7]

20级本科毕业生:王彤瑶、杨文青、张雨阳、卢月婷、张皓然

[8]

21级本科毕业生:李煜彬、李楠茜、李菁菁、李雪梅

[9]

22级本科毕业生:奥依婷、蔡皓铭、韩宛钰

 

【指导硕士研究生-17人】

[1]

19级公费师范生硕士:姚媛媛、谢炎汝(已毕业)

[2]

20级自然灾害学硕士:刘青雯(已毕业)

[3]

20级公费师范生硕士:刘星瑜

[4]

21级公费师范生硕士:王铮、陈烁

[5]

22级学科地理硕士:索瑞雪(已毕业)

[6]

22级自然地理硕士:胡佳岚

[7]

22级公费师范生硕士:牛贠佳

[8]

23级自然灾害硕士:段生勇

[9]

23级学科地理硕士:谢光梅

[10]

23级公费师范生硕士:王文颖、华丽丽、孙凯恩

[11]

24级自然灾害硕士:李兴奕

[12]

24级测绘工程硕士:贺名扬

[13]

24级学科地理硕士:陈兰馨

 



社会兼职

  • 暂无内容
  • 荣誉获奖

  • 暂无内容
  • 研究方向

  • 暂无内容
  • 团队成员